•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23卷  第3期

综合述评
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低碳林业
江泽慧
2010, 23(3): 1-6.
摘要:
在应对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危机过程中,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力量, 建设低碳林业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文中综述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路径, 分析了国内外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阐述了我国林业所面临的重要低碳发展机遇, 指出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建设行动。
论多功能森林
侯元兆, 曾祥谓
2010, 23(3): 7-12.
摘要:
近一两年来, 在我国关于发展"多功能林业"的舆论日渐兴起。其中有些意见比较中肯, 提出在多年大力发展速丰林和生态公益林的情况下, 今后应当重视多功能森林。而有的意见则把过去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没有发展"多功能林业", 认为只要发展多功能林业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甚至把"多功能林业"杜撰成一个新理论。忽视多功能森林经营, 在强调生态功能的同时弱化经济功能, 把大面积的森林(甚至人工林)划为生态公益林而限制采伐利用, 甚至限制各种抚育性采伐, 的确是我国林业发展上的一个偏差。但是, 如果因此就不再重视发展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 把全国的森林都搞成多功能森林, 那同样也是不妥的。为此, 文中将结合国外的情况介绍, 阐述"多功能森林"的一些问题。
专题论述
世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与模式
杨莉菲, 郝春旭, 温亚利, 王昌海
2010, 23(3): 13-17.
摘要: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其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逐步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各国正在逐步推行和运用湿地生态补偿制度, 以加强本国的湿地保护工作。文中分析世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模式, 归纳其发展趋势, 总结国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经验。
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韦玮, 李增元, 谭炳香
2010, 23(3): 18-23.
摘要:
综述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国内外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总结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湿地水质参数反演、土壤含水量反演和湿地植被精细分类等方面应用的方法研究和取得的成果; 指出鉴于高光谱遥感数据自身的冗余性和信息理解程度的局限性, 在湿地研究领域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于湿地研究的数据多元化趋势及其在湿地类型变化动态监测、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掌握湿地资源重新积累过程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和开发前景。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测算地表碳通量研究进展
耿绍波, 鲁绍伟, 饶良懿, 杨晓菲, 高东, 冯宗红
2010, 23(3): 24-28.
摘要:
准确测定地表碳通量对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区域分布、寻找未知碳汇及预报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意义重大, 涡度相关法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研究碳通量的标准方法。文中简要回顾了涡度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概述了其优缺点, 着重总结了碳通量变化规律、环境响应机理及碳收支和测量尺度提升在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从避免误差、数据处理、模型的应用及数据的空间拓展等方面探讨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森林植物细根生产力研究进展
孙继超, 康峰峰, 赵秀海, 汪金松
2010, 23(3): 29-33.
摘要:
细根是地下生态过程的核心, 细根的形态变化直接影响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及利用效率。因此, 正确认识细根的生产和周转对科学指导生产实践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细根的定义目前还不确定, 通常指直径小于2 mm的根。细根形态会影响细根的养分吸收能力和细根周转。文中阐述了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挖掘法、土钻法和微根管法等细根的主要研究方法; 最后讨论了我国细根研究中的一些不足, 指出细根研究的一些发展趋势。
太空诱变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展望
丁昌俊, 苏晓华, 李吉跃
2010, 23(3): 34-38.
摘要:
太空诱变育种是航天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新育种技术。文中简要介绍了太空诱变育种的概念、特点、太空诱变对植物的影响以及国内外植物太空诱变育种的进展, 总结分析了太空诱变在林木育种中的探索、现状和问题, 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苗木施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左海军, 马履一, 王梓, 刘健, 马晨
2010, 23(3): 39-43.
摘要:
立足于苗木施肥的主要理论, 从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等方面对苗木施肥技术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并指出平衡施肥、计算机推荐施肥、研制苗木专用肥、苗木定向培育施肥研究等是今后苗木施肥技术的发展趋势, 为制定科学的苗木施肥方案、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完善林木抚育管理技术等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林娜, 刘勇, 李国雷, 吕瑞恒, 王少华, 侯炳柱, 尹凤君
2010, 23(3): 44-47.
摘要:
抚育间伐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间伐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量以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等直接效果方面, 而对间伐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涉及较少。文中主要综述了抚育间伐后凋落物性质、林下植被、林内小气候和土壤性质等的变化情况, 以及这些变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作用。
非木质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方法与监测
耿晓, 李海奎, 郑立生, 李风华
2010, 23(3): 48-53.
摘要:
非木质森林资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摸清非木质森林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是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础。文中在界定非木质森林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 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资料, 从抽样设计、样地数量和统计分析等方面对非木质森林资源的调查方法进行了综述, 并介绍了监测方法, 分析了这些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展望了抽样调查和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各国林业
我国西部退耕还林工程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四川等四省为例
支玲, 陈佳鑫
2010, 23(3): 54-58.
摘要:
理论上, 我国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应该与人口城市化进程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文中分别对四川、陕西、甘肃和云南四省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退耕地区城镇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和城市化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最后, 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中国松材线虫病研究
张锴, 梁军, 严冬辉, 张星耀
2010, 23(3): 59-63.
摘要:
松材线虫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 自其发现之日起就对中国的松林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冲击。松材线虫在中国有着相当广泛的适生区, 到目前为止已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及台湾和香港等17个省(市)和地区发生危害。由于其致病机理尚不明确, 致使该病的防治和控制工作进展缓慢。文中指出目前该病的检验检疫与防治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松材线虫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松属树木抗病机制研究、松林系统对松材线虫病入侵的生态抵御机制等几个方面是将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问题探讨
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
刘勇, 李国雷, 吕瑞恒, 赵华
2010, 23(3): 64-68.
摘要:
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对森林需求的增加, 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但是如何通过开展理论研究, 以便最终形成能够有效指导森林培育技术的理论体系, 目前尚缺乏广泛讨论和研究。为此, 文中提出以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导, 从森林系统的起源、立地条件与森林生长的相互作用关系、森林系统的功能及其实现基础、森林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森林培育技术对森林最终目标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随着研究在深度和广度的展开, 森林培育学的理论体系定会逐渐形成和完善。
我国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问题探讨
张眉, 刘伟平
2010, 23(3): 69-72.
摘要:
介绍了我国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研究现状, 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 同时指出了我国公益林补偿标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对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中国与非洲木质林产品贸易分析
程宝栋, 李冉, 田园, 王振
2010, 23(3): 73-76.
摘要:
主要从贸易规模、产品结构以及地域分布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与非洲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现状, 并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 分别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 对主要木质林产品的贸易情况进行了研究。结论是, 中国对非洲的木质林产品贸易以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为主, 在木质林产品贸易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应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雷斯法修正案实施后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李剑泉, 侯建筠, 陈勇, 虞华强, 李智勇
2010, 23(3): 77-80.
摘要:
解读了美国雷斯法2008年修正案的主要特点、实施阶段和处罚细则, 分析了法案本身存在的制度缺陷、道德风险和贸易影响等问题, 提出了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增强应对力和借助外部环境提高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对于中国企业迎接各种挑战、促进林产品可持续贸易和推动林业产业健康发展有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