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4卷  第2期

湿地恢复研究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相关理论问题
崔丽娟, 赵欣胜, 张岩, 张曼胤, 李伟, 王义飞, 李胜男
2011, 24(2): 1-4.
摘要:
从湿地恢复的概念入手, 介绍了湿地恢复的基本理论, 如生态限制因子理论、生态位理论、中度干扰假说、生态系统演替理论、自我设计与设计理论、系统整体性和最优化理论等; 提出了湿地恢复的主要目标; 分析了湿地恢复的3个基本原则, 即地域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简述了湿地恢复的基本策略; 对湿地恢复的监测与评价进行了讨论。
湿地恢复研究现状及前瞻
崔丽娟, 张曼胤, 张岩, 赵欣胜, 王义飞, 李伟, 李胜男
2011, 24(2): 5-9.
摘要:
从湿地基质恢复、水文恢复、水环境恢复、湿地生物和生境恢复4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恢复研究现状, 并提出应加强对动态监测与实地调查的结合、湿地恢复的长期定位研究以及基于生态水文的湿地生境恢复等方面的研究。
湿地水文过程效应及其调控技术
崔丽娟, 张岩, 张曼胤, 赵欣胜, 王义飞, 李伟, 李胜男
2011, 24(2): 10-14.
摘要:
水文是湿地中最重要的生态过程, 湿地通过水文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从而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 制约着湿地环境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征, 湿地水文过程恢复是湿地恢复的重要环节之一。文中介绍了湿地水文及其对湿地功能的重要性, 并且从湿地水文过程效应入手, 阐述了湿地水流流量与频率变化、来水时间变化及洪水泛滥的周期性变化对湿地生物的影响和湿地生物对水文变化的响应机制, 提出了湿地水文过程调控技术, 包括湿地水文连通技术、湿地蓄水防渗技术和生态补水技术。
湿地地形恢复研究概述
崔丽娟, 赵欣胜, 李伟, 张曼胤, 李胜男, 王义飞, 张岩
2011, 24(2): 15-19.
摘要:
湿地地形反映了一定范围内湿地地貌起伏的状况。在湿地恢复工程中, 适宜的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景观要素、形成景观层次、创造出多种生境类型, 达到加强湿地艺术性和改善环境的目的。文中介绍了湿地地形在湿地恢复中的作用, 阐述了湿地地形的不同类型, 综述了典型湿地地形的恢复方式, 主要有浅滩、弯型岸带、生境岛、深水区、开敞水面、急流带和滞水带等7种类型。
专题论述
林木蛋白组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崔凯, 张建国, 何彩云, 段爱国, 曾艳飞
2011, 24(2): 20-26.
摘要:
林木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提供物质能源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自身生长、发育、代谢具有一套复杂的机制。蛋白组学是当今生物学研究中揭示物质生命现象的重要手段。文中介绍了近年来蛋白组学技术方面如蛋白提取方法、分离技术和鉴定手段的一些动向, 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外研究成果, 分别对林木蛋白组学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胁迫响应、木材形成、发育调控、病虫害防治)进行了论述; 对林木蛋白组学研究前景做出了展望。
国外苗木质量研究进展
李国雷, 刘勇, 祝燕, 李庆梅, 邹尚庆, 蒋乐
2011, 24(2): 27-35.
摘要: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 国外有关苗木质量的综述很多。经过10多年的研究, 人们对根体积、侧根数、矿质营养等形态和生理指标与苗木造林效果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文中在这些综述的基础上, 结合最近的研究进展, 对国外苗木质量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针对评价苗木质量的各项指标, 分析了其测定方法和评价苗木质量的能力, 并系统探讨了苗木质量、立地条件和造林效果之间的关系。
容器大苗培育技术研究现状
邓华平, 杨桂娟, 王正超, 耿赓
2011, 24(2): 36-41.
摘要:
容器大苗培育技术是容器苗育苗技术体系的组成部分, 它是容器苗育苗技术研究的难点, 也是研究的重点。文中围绕容器、基质及其配套技术3个容器大苗培育的要素, 介绍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生产现状, 并对容器大苗培育技术提出了建议。
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及模型研究现状
韩明臣, 李智勇
2011, 24(2): 42-46.
[摘要](120) [HTML] (66) [PDF](47)
摘要:
详细介绍了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现状及评价模型的开发与应用状况, 并对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营林措施及环境与森林凋落物分解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王意锟, 方升佐, 唐罗忠
2011, 24(2): 47-52.
摘要:
森林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重要过程, 通过分解向土壤释放植物所需养分, 且产生大量CO2, 对森林土壤肥力的维持及提高森林生产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并影响着陆地碳循环。文中评述了栽培密度、农林复合、混交林等营林措施及环境污染、温室气体、化感作用等环境问题与凋落物分解的相互关系, 为深入研究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其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林下植被生物量研究进展
刘凤娇, 孙玉军
2011, 24(2): 53-58.
摘要:
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收获方法、估算模型、参数选择等方面, 系统总结了30年来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目前, 林下植被生物量获取方法除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全收获法外, 平均木法、相对生长法、数量化法、非破坏性法等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应用。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广泛运用, 使得林下生物量的估算范围、精度及实用性大大提升。林下植被生物量除与上层乔木有重要关系外, 森林经营措施对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研究林下植被生物量时应考虑与上层乔木及经营措施的关系。
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分析:一个概念框架
刘春兴, 刘海斌, 骆有庆
2011, 24(2): 59-63.
摘要:
森林向人类提供多种重要价值, 依其可拥有性的不同, 相关受益人群分为特定受益人、不特定受益人和人类整体3类。基于以上分析并借鉴自然灾害科学相关原理, 提出了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特定承灾体、区域承灾体和全球承灾体3类, 分析了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的来源和特点, 构建了基于物理暴露性(Ve)、灾损敏感性(Vs)和应灾能力(Vd)等指标的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体系, 探讨了森林生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管理的特点以及针对3类承灾体脆弱性管理的具体对策。
各国林业
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与展望
张秀丽, 谢屹, 温亚利, 李洪
2011, 24(2): 64-69.
摘要: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关系到农户实现增收、林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等目标能否达到, 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领域中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文中运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涵进行了剖析; 从主要内容、具体做法和最近进展等3个方面, 总结和分析了改革的现状; 探析了核心与本质、目的与手段、成本与收益等3组关键问题; 并从创新生产经营形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优化利益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改革的政策建议。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陈永富, 刘华, 孟献策
2011, 24(2): 70-75.
摘要:
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系统建设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系统经过20余年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形成了一系列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文中总结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系统建设思路、开发平台、系统结构与功能, 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问题探讨
森林覆盖率有关问题的探讨
韦希勤
2011, 24(2): 76-80.
摘要:
讨论了国内外森林覆盖率涉及的相关问题, 对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对森林、林地的有关定义、划分条件和森林覆盖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我国森林的定义与国际上的定义基本接轨, 在森林的定量指标上属于阈值的中下水平。建议对我国森林覆盖率的概念在法律、法规层面上进一步明确, 对我国森林的定量指标不宜再往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