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25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专题论述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赵劼, 何友均, 李忠魁, 于天飞
2012, 25(4): 1-5.
摘要:
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 森林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 发展低碳经济将会对森林和林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也必将对传统林业管理、林业政策、森林经营等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文中讨论了低碳经济与森林的关系, 阐述了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内涵和发展路径,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 提出积极推进森林多功能经营、通过认证助推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及加强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的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林业创业及其政策研究评述与展望
薛永基
2012, 25(4): 6-10.
摘要:
全球范围内的林权制度改革引致了林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使得创新创业成为林业研究一个新的关注点和重要主题。在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文中从林业创业活动的兴起、林业创业的组织、林业创业有关的政策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并在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指出构建林业创业研究框架、强化林业集群创业研究、深化林业创业政策分析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木质林产品跨境交易下碳储量核算方法比较分析
肖艳
2012, 25(4): 11-15.
摘要:
国际贸易行为使得储存于采伐后木质林产品中的碳汇在各国间发生流动, 又由于对采伐后木质林产品的使用方式和最终用途的差异, 使得产品中碳汇的存续时间出现巨大的差异。如何对国际木质林产品跨境交易下的各国碳储量变化进行全面量化, 合理判断各国基于木质林产品消费方式的差异而对环境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从而明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下各国的责任划分,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所提供的4种采伐后木质林产品碳储量核算方法, 分析各国对不同核算方法的立场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指出我国应该积极开展木质林产品跨境交易下碳储量核算方法的前沿跟踪研究, 以便未来在木质林产品碳汇计量谈判中掌握主动权从而有效维护国家利益。
植物对气候变化生理响应研究进展
冯彩云, 许新桥, 马月萍, 孙振元, 冯世强
2012, 25(4): 16-21.
摘要:
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大量资源、能源, 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引起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 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也对植物的生理过程产生了影响。关于CO2浓度升高及其与气候因子和环境胁迫因子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已引起各国科学家广泛关注。文中就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进行归类和分析, 介绍了植物对CO2、温度、水分等因素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进展, 并提出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国外林木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现状与启示
赵罕, 郑勇奇
2012, 25(4): 22-27.
摘要: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所达成的《名古屋议定书》, 世界各国对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视程度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而林木资源作为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文中对国内外林木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我国现有的林木遗传资源法律法规框架出发阐述我国林木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所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同时提出对我国林木遗传资源管理的建议。
朱顶红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园林应用
马慧, 王琪, 袁燕波, 于晓南
2012, 25(4): 28-33.
摘要:
朱顶红属植物花朵大而美丽, 叶片荧绿如带, 既可用作室内花卉装饰, 又可应用于室外的园林造景。该属植物在国外很受欢迎,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而在我国还没有广泛研究和应用。文中概述朱顶红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和育种研究情况, 分析总结其在园林应用中的形式, 提出并讨论其在我国推广发展的可行性。
桉树人工林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陈飞鹏, 许文强, 杨雪, 陆宏芳
2012, 25(4): 34-38.
摘要:
桉树人工林生长模型包括传统统计模型和现代动态模型。传统统计模型方法包括单因素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单一分布拟合法、多模型优选法、逐步回归法及其他改进方法。这些统计模型虽然简单、拟合精度高, 但只是静态的经验或半经验模型, 并未阐明机理, 普适性很差, 对于动态反馈也无能为力。现代动态模型主要包括3-PG过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传统统计模型相比, 动态模型相对较复杂、精度较低, 但能够满足多因素交互、非线性预测、动态模拟、多目标决策的研究要求。文中分析了桉树人工林生长模型的特点、各研究方法的比较及系统动力学在林业中的应用, 认为系统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涉及多因素反馈的桉树人工林生长模型的研究。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在红树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朱耀军, 郭菊兰, 武高洁, 郭志华
2012, 25(4): 39-44.
摘要:
卫星遥感是进行红树林资源监测的主要方法,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能够提供细尺度上的资源信息, 是红树林资源保护和监测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文中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分析国内外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包括高空间和高光谱遥感数据应用于红树林资源监测研究的现状, 讨论用于遥感研究的数据源、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应用研究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木材材性分析及木质复合材料生产中的应用
孔文杨, 刘镇波, 刘一星, 王向明, 薛占川, 王鹏, 沈晓燕
2012, 25(4): 45-51.
摘要:
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快速、无损、样品易于准备、适合实际生产在线检测等优点,在木材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中阐述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木材纤维素、木质素和抽提物等化学属性预测,生长特性及物理力学特征等物理属性预测,以及在木质复合材料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在木材材性分析及木质复合材料生产中的研究趋势。
现代木结构螺栓连接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李霞镇, 钟永, 任海青
2012, 25(4): 52-57.
摘要:
螺栓类连接具有简洁、可靠、美观、防火等特点, 是木结构中常用的一种连接方式, 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木结构。深入研究螺栓连接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对现代木结构的结构设计及其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详细阐述了国内外螺栓连接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以期为我国木结构螺栓连接性能研究提供借鉴。
各国林业
我国湿地保护管理现状与优化对策
白洁, 马静, 徐基良, 宋维明, 王志臣, 刘影
2012, 25(4): 58-62.
摘要:
我国湿地资源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 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总结我国湿地保护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文中指出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着责权不清、管理机构不健全且有重叠、将湿地划为未利用地以及制度与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提出了优化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制的建议, 以期为湿地相关立法提供依据, 并进一步促进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树种选择现状与策略
郄光发, 王成, 彭镇华
2012, 25(4): 63-66.
摘要:
针对我国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城市环境特点、文化特色和健康需求, 从树种生态贡献率、立地适应性、灾害抵御能力、卫生保健功能、安全防护需求和特色文化传承等6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城市绿化建设中的树种选择策略。
美国的造林过程及启示
韩锋, 王昌海, 赛斐, 温亚利, 冯达
2012, 25(4): 67-71.
摘要:
通过200多年的发展, 美国林业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科学性强、有着良好收益的造林激励体系。文中从美国的造林工程、造林扶持政策等方面介绍美国的造林过程, 并结合我国的林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明晰产权、尊重价值规律、健全林业政策保障体系和提高林业科技水平等建议。
问题探讨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家具出口的影响分析
侯方淼, 安欣
2012, 25(4): 72-76.
摘要:
出口退税政策影响到家具出口的多个方面, 同时也是国家实施资源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的措施之一。很多研究者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宏观和微观影响。2006年以后, 国家对家具出口退税进行了多次调整。文中运用2005至2011年的月度数据实证分析了家具出口退税率和家具出口额之间的关系, 认为在2008年10月之前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很有规律且一直呈下行趋势, 企业对其变化趋势有较准确的估计, 所以家具出口额对出口退税率比较依赖; 但2008年10月之后, 出口额对出口退税率的依赖性逐渐减小, 而前期的出口额成了企业制定出口计划的重要因素。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加强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性并促进家具企业的技术创新等。
国有森工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探讨
朱江, 刘欣
2012, 25(4): 77-80.
摘要:
企业文化的概念由组织文化演化而来, 其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研究和比较日本与美国企业管理的差异之后。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企业文化理论以来, 我国开展了广泛的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目前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2种理解。文中简要回顾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并介绍我国企业文化及国有森工企业文化研究的现状, 在分析国有森工企业特点及面临的企业目标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国有森工企业文化应具备的要素, 以及森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