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26卷  第2期

综合述评
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碳管理之路
李怒云, 冯晓明, 陆霁
2013, 26(2): 1-7.
摘要:
首次全面系统介绍了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碳汇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创新实践, 包括阐述林业碳汇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 简介成功实施全球首个CDM项目的经验和中国首个应对气候变化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的建立与运行以及碳汇交易试点, 总结中国林业碳管理标准体系的研究、成果和碳汇营造林项目的国内实践, 提出今后中国林业碳管理的政策建议。
专题论述
基于森林碳汇视角的能源消费可持续性研究
华志芹, 温作民
2013, 26(2): 8-12.
摘要:
能源燃烧释放的CO2已被认为是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原因, 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CO2直接排放于大气的过程, 因而考虑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有利于实现能源可持续消费。文中利用能源生态足迹方法, 以2007年市场一般均衡状态下的真实能源中间投入与商品进出口数据为基础, 估算各部门中间投入能源足迹以及最终商品消费内含能源足迹, 全面地核算当年我国的能源生态足迹, 并且估算当年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承载力, 从而为判断我国能源消费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提供依据。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能源生态足迹远远大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承载力; 从静态角度分析, 我国当年的能源消费不具有可持续性; 随着能源消费量增加, 能源生态足迹将进一步扩大, 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小幅下降。因此, 降低能源碳排放将是中国实现能源可持续消费的关键目标。
不同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进展
张添咏, 徐程扬
2013, 26(2): 13-18.
摘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保障, 构建合理有效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是实现科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文中从全球、地区/国家、生态系统3个尺度对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回顾, 评述各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指标体系的优缺点, 提出了在生态系统尺度上建立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苔藓植物的生态环境指示作用
陈勤, 孙冲, 方炎明
2013, 26(2): 19-23.
摘要:
苔藓植物是一类分布广泛、结构简单的高等植物, 由于其特殊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 是一类良好的生物指示植物。文中对苔藓植物在植被变迁、大气变化、重金属污染监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就苔藓植物的养分来源这一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苔藓植物对化学元素的吸收因植物自身特性的需求和化学元素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森林粗木质物残体贮量及功能研究综述
胡海清, 罗碧珍, 魏书精, 孙龙
2013, 26(2): 24-29.
摘要:
粗木质物残体(CWD)在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有效地对其贮量进行定量化研究, 对进一步了解CWD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和全球碳循环与碳平衡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论述了CWD的贮量、CWD的分解、CWD在碳贮量与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CWD贮量和分解的原因, 系统阐明了CWD在促进森林生产力、维持生物多样性以及促成森林更新等方面的功能, 展望了CWD贮量定量化研究以及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发展方向。
结构—功能模型在林木竞争研究中的应用
刁军, 国红, 雷相东, 康孟珍
2013, 26(2): 30-35.
摘要:
林木结构-功能模型是指能明确表达由林木生理过程和环境因子调控的植物三维结构生长和变化的一类模型, 其既考虑了树木结构的发展, 又考虑了树木生理生态过程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文中探讨了林木竞争经验模型的研究应用, 认为其存在的不足是缺乏反映树木内部资源获取与分配的生理生态指标以及着枝个数、枝条长度等形态属性指标等; 以目前几种主要的结构-功能模型为例, 对其在林木竞争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竞争表达的改进方面进行了评述, 最后指出目前结构-功能模型在林木竞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应用前景。
屋顶绿化研究进展
冼丽铧, 鲍海泳, 陈红跃, 覃艺伟, 徐谙为
2013, 26(2): 36-42.
摘要:
城市屋顶绿化是一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城市低碳的途径, 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提高城市绿量和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趋势之一。国内屋顶绿化起步比较晚, 对其生态、隔热节能等方面的定量研究较少, 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 对屋顶绿化的研究比较全面和深入。文中介绍屋顶绿化的定义及其分类, 综述屋顶植物抗性、屋顶植物筛选以及屋顶绿化在生态和隔热节能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提出未来屋顶绿化研究的趋势, 以期为我国屋顶绿化研究和推广提供参考。
林分断面积生长模拟理论与技术研究
段爱国, 张建国, 孙洪刚, 张雄清, 相聪伟
2013, 26(2): 43-47.
摘要:
林分断面积是众多测树因子中的核心因子。文中对林分断面积生长规律及其模拟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分析了自然生长林分与间伐林分断面积生长的异同, 并重点从生长方程的选取、断面积模型的分类研制、研制途径及间伐指标、林分自变量及密度指标以及单木竞争指标等5个方面探讨了林分断面积模拟研究进展, 指出林分断面积生长模拟理论与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栎属树种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张瑜, 贾黎明
2013, 26(2): 48-53.
摘要:
栎属树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建群树种之一, 分布范围极为广泛, 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 也是重要的珍贵用材树种, 同时其果实、栓皮等具有重要的工业和药用价值。研究栎林的生长过程, 对其经营抚育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文中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栎属树种的生长过程, 特别是栎属树种生长模型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包括栎属树种全林分生长模型、单木生长模型、径阶分布模型等; 阐述了栎属树种生长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以期为栎林的经营抚育决策提供参考。
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在我国木材加工领域的应用
李慧媛, 黄思维, 周定国
2013, 26(2): 54-59.
摘要:
生命周期评价(LCA)是评价产品、工艺等对能源与材料使用和环境排放影响的一种评价体系, 在木材加工领域的应用始于上世纪90年代。文中论述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木材加工领域LCA的应用, 从研究林产品碳平衡方法开始, 细化到木质面板、地板生产以及住宅用木制品的LCA研究; 研究范围也从传统的木材加工行业到新兴产品诸如木塑等新产品, 以及目前较为新兴的生物质能源领域。LCA在中国木材加工领域的应用则侧重于传统的木材加工业, 包括木制品、竹制品、木质与非木质复合材料、地板、家具等领域。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一些诸如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研究结果代表性不明确、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 提出了研究内容细致化、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木材加工业的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开发自主评价软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生命周期数据库等对策
各国林业
中国竹类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及前景展望
吴志庄, 夏恩龙, 王树东, 钟哲科
2013, 26(2): 60-64.
摘要:
目前世界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中对竹类植物作为一种全新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现状、利用途径进行探讨, 分析了在我国发展竹类生物质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土地充足、市场巨大、政策支持等优势。同时针对竹类能源产业化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竹类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对策, 并展望竹类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漆树资源与品种现状及产业发展前景
张鹏, 廖声熙, 崔凯, 桂俊明, 赵薪程
2013, 26(2): 65-69.
[摘要](106) [HTML] (56) [PDF](10)
摘要:
漆树是指漆树科(Anacardiaceae)漆树属(Toxicodendron)的一类植物, 是原产于我国的重要经济树种。在世界的漆产业中, 中国资源丰富, 历史悠久,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漆树品种数量繁多, 20世纪80年代筛选出农家品种97个、优良品种46个、特优品种14个, 具有产量高、漆质优良的特点, 其中大红袍、灯台小木漆是值得开发的品种, 具有较好的研究及产业发展前景。目前, 我国漆树资源不到2亿株, 国内年产生漆达2 500 t。文中从漆树特性、经济价值、资源状况、科研现状、产业发展和前景展望等5个方面概述了国内漆树现状, 重点介绍了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的漆树产业发展前景, 以期为漆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我国自然保护区地方管理新模式的思考
蒋培, 蔡燕燕
2013, 26(2): 70-75.
摘要: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我国自然保护区经过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文中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法律规定不完善、管理理念不准确、管理权责不明晰与监督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资源属性等特点, 提出自然保护区地方管理模式的初步设想, 即形成一个由政府、公众与其他组织三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委员会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监督政府管理行为, 并从管理主体、经济支撑、监督主体与法律保障等方面予以完善。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现状及讨论
魏晓燕, 毛旭锋, 夏建新
2013, 26(2): 76-81.
摘要:
在探讨自然保护区补偿标准与其他类型生态补偿主要区别的基础上, 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案例, 总结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中的主要方法, 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不足, 提出自然保护区补偿标准研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误区, 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尼日利亚农林业发展与荒漠化防治探析
满多清, 刘世增, 杨自辉, 马全林, UmarDanladi Dahiru, 孙国军, 徐新文
2013, 26(2): 82-87.
摘要:
尼日利亚南部紧邻几内亚湾, 为热带雨林气候, 北部与撒哈拉沙漠接壤, 为稀树干草原。历史以来, 有多条沙垄深入该国北部100~200 km, 风沙土遍布, 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 森林因砍伐和烧荒以每年1.36%的速度消失, 而沙化土地每年以35万hm2的速度增加, 荒漠化发展迅速, 生态安全堪忧, 气候旱化、人口增加、沙质地表及农林牧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为主因。尼日利亚通过采取减少木材依赖型能源与工业、控制人口、草畜平衡、禁止开垦、环境意识与法制结合等对策与措施, 提高土地生产力, 逐步恢复稀树干草原,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文中介绍了尼日利亚农林业发展现状、荒漠化与沙产业发展、荒漠化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认为长期开展气候周期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与荒漠化关系影响研究以及成功地采用林木引种驯化、育苗造林、流沙垄固定、防护林营造、沙产业开发、适地适树等技术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问题探讨
基于农户视角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满意度评价
张自强, 高岚
2013, 26(2): 88-91.
摘要: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以来, 改革政策评估受到了广泛关注。文中在构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以福建、云南和陕西3省为例, 运用熵值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从农户视角考察改革政策的满意度。通过对IPA象限图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 改革的配套措施是影响改革政策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需加强改革配套措施的落实与完善。
我国各地区林业科技水平差异分析
李春波, 支玲
2013, 26(2): 92-95.
摘要:
在利用变截距和变系数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资本产出弹性的基础上, 基于索洛余值法测算了2006—2010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林业科技水平。回归分析表明, 以离散系数为衡量指标的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差异呈现出显著扩大的趋势; 相关分析表明,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林业技术推广程度是形成林业科技水平差异的2个重要影响因素, 它们与林业科技水平差异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