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0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专题论述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通量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邹文涛, 陈绍志, 赵荣
2017, 30(5): 1-7.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62.y
[摘要](2266) [PDF](1319)
摘要:
在全球CO2浓度持续增加导致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通量遥感大尺度监测成为关注热点。文中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卫星遥感观测技术对森林碳循环评估的2种途径:1)基于遥感手段估算森林生物量并推算森林碳储量,通过碳储量变化确定森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归纳各类森林生物量遥感估算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系统评述各类方法在大区域森林碳储量估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2)基于CO2温室气体观测卫星遥感数据,定量监测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CO2通量,基于交换的CO2通量推算森林碳储量变化。归纳遥感手段观测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CO2通量的主要数据、方法及优缺点,系统评述各类数据及方法在森林CO2通量时空变化特征监测、森林碳储量估算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重点分析专用CO2浓度监测卫星数据,尤其是我国自主碳卫星数据在CO2柱浓度反演算法研究以及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对比、验证和同化研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总结专用温室气体遥感观测数据在森林碳储量及碳通量监测方面的优势。提出利用遥感手段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定量监测的研究展望。
杉木林地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卢妮妮, 张鹏, 徐雪蕾, 刘晓兰, 李振林, 王新杰, 彭道黎
2017, 30(5): 8-1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44.y
[摘要](1914) [PDF](1201)
摘要:
杉木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材质好的优点。土壤微生物与杉木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以及植物根系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文中概述了不同林分条件下杉木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响应机制,尤其是与植物根系共生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实现杉木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天然林和阔叶林较杉木人工林有更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在杉木林生长发育过程中,中龄阶段各微生物指标最低。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生物量和活性等均与土壤酸碱性、通气状况、养分含量等存在密切的响应关系。杉木林菌根真菌主要属于球囊霉属,国内对杉木林下菌根真菌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热点包括土壤微生物的时空演变规律、土壤微生物在提升土壤肥力上的机理和途径、菌根真菌在土壤养分高效利用中的机制等。
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及其阈值研究进展
杨凯悦, 贾志清, 李清雪, 冯莉莉, 何凌仙子
2017, 30(5): 13-18.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58.y
[摘要](2015) [PDF](1184)
摘要:
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是植物对环境适应性的体现,植物种类、生长阶段以及生长季节都是影响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差异性的重要因素。由于降雨量以及植被覆盖的差异性,土壤水分对于降雨的响应以及阈值也具有明显的差别,植物生理特征及其阈值也会随着水分供给的变化而产生波动。文中阐述了目前植物水分利用策略、植物生理特征对水分的响应及其阈值、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及其阈值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多方法、多角度以及深入进行植物水分利用机理研究做出展望。
视觉追踪辅助技术在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张喆, 郄光发, 王成, 姜莎莎, 李茜, 李明霞
2017, 30(5): 19-23.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43.y
[摘要](1797) [PDF](956)
摘要:
森林景观评价是对森林健康和森林美丽程度进行判别的主要方式。但目前仅能通过总体评价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评价结果,而对"人在森林景观中究竟看什么、如何看"这一基本问题始终缺少科学的量化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视觉追踪技术已经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尤其是近10年来,该技术已逐步出现在欧美学者的森林景观评价研究中,为科学探讨人体注视森林景观的视觉行为规律提供了支持。文中基于当前欧美地区利用视觉追踪技术的评价应用情况,总结常见的视觉追踪技术硬件特点和使用范围,阐述配套软件类型和主要视觉分析参数,探讨视觉追踪技术辅助森林景观评价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森林景观资源深入和细化评价与研究提供参考。
竹子内生菌多样性与功能研究
杨传宝, 钟哲科, 张小平, 卞方圆
2017, 30(5): 24-28.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52.y
[摘要](2068) [PDF](1239)
摘要:
植物内生菌多样性受宿主植物、外界环境及宿主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协同作用影响,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竹子内生菌是在竹林生态系统开发利用过程中最珍贵的资源之一。挖掘竹类内生菌资源并应用于竹林培育和药物开发有助于提高我国竹产业生产经营水平,并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文中综述了竹子内生菌资源及其生物学作用的研究概况,总结和概述了竹子内生菌种类、多样性及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竹子内生菌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国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思想的发展及启示
才琪, 才玉石, 任婕, 郑杰, 温亚利
2017, 30(5): 29-33.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65.y
[摘要](1874) [PDF](1164)
摘要:
文中通过回顾国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思想的发展历程,指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手段逐渐趋向生态化和综合化,且随着经济社会及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还增加了对防治效果的经济分析,利用实证分析手段,从多维度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率,实现防治工作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介绍美国的科学化防治及德国的生态化防治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思想的发展现状,提出应通过生态化防治理念、科学化防治手段、效率化防治措施及责任化防治意识推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更加健全,从而实现巩固林业建设成果、保障林业经济发展、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林区伐根生态经济价值及利用研究进展
王讷敏, 李晨燕, 杨振, TaimoorHassanFarooq, 吴鹏飞
2017, 30(5): 34-38.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59.y
[摘要](1987) [HTML] (31) [PDF](976)
摘要:
伐根作为残留在森林伐区内的粗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文中分别从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改善微生物和动物生境等伐根生态价值,提高立木木材利用率、促进森林更新等伐根经济价值,以及伐根主要利用方式3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展望,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线性混合像元分解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陈丽萍, 孙玉军
2017, 30(5): 39-44.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47.y
[摘要](1855) [PDF](1169)
摘要:
由于地表覆盖的复杂性,在遥感影像中存在混合像元现象。文中对混合像元分解模型进行梳理,并针对线性混合像元分解在林业中的应用做了分类总结。目前混合像元分解模型主要有线性、概率、几何光学、随机几何与模糊模型5种,不同模型所需参数与输出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线性混合模型在林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主要有土地利用分类与变化监测、森林灾害监测、稀疏植被探测、城市植被丰度估算、不均匀冠层参数估算等方面。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木材科学中应用研究进展
曹正彬, 葛浙东, 张连滨, 刘传泽, 周玉成
2017, 30(5): 45-50.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57.y
[摘要](1897) [HTML] (23) [PDF](1069)
摘要: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作为一种高质、高效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重建图像分辨率高、速度快等优点。鉴于该技术在医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国内外学者基于CT技术对木材做了大量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木材科学研究领域,验证了CT技术在木材检测和木材加工领域的可行性,同时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文中综述了CT技术在木材缺陷检测、木材宏观构造检测和木材切割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展望了CT技术在木材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木质材料等离子体改性研究进展
段志刚, 杜官本
2017, 30(5): 51-55.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51.y
[摘要](1839) [PDF](1054)
摘要:
等离子体改性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绿色的处理工艺已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合成、表面活化、化合物镀膜等研究及应用领域。其对木质材料改性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取得许多重要的实验及理论成果,可综述为:1)木质材料等离子体改性的特性; 2)木质材料等离子体改性的机理; 3)等离子体改性木质材料的设备及工艺。文中在整理近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文献中相互矛盾的结论,并对未来等离子体改性木质材料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沉香鉴别方法及特征性成分检测研究进展
丁哲远, 张文博, 李海潮, 卜小凡, 仝莉, 陆薇
2017, 30(5): 56-61.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50.y
[摘要](1826) [PDF](1968)
摘要:
为了开发更加快捷、精确的沉香鉴别与定量分析技术,从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介绍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沉香真伪及等级鉴别方法和技术发展,论述了各种沉香特征成分检测技术特点,指出现有鉴别分析技术的不足,从木材科学研究的视角对今后沉香定性及定量检测方法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使国内研究者对当前沉香鉴别分析研究有一个概括性了解,为沉香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沉香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各国林业
中国国家公园准入标准研究述评——以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
田美玲, 方世明
2017, 30(5): 62-68.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53.y
[摘要](1957) [PDF](982)
摘要:
国家公园属于全球保护地的一种,其最本质属性是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以1974年IUCN对国家公园的定义为依据,将中国国家公园的准入标准概括为面积、资源级别、人类足迹指数和功能全面性4个方面,并据此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层次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模糊数学法对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青海三江源、黑龙江汤旺河、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普达措、湖南南山、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和北京八达岭国家公园。从结果来看,完全符合中国国家公园准入标准的试点区有青海三江源、吉林长白山和湖北神农架,即可以进入中国国家公园体系;黑龙江汤旺河虽然综合排名第2,但是资源级别不符合要求;云南普达措、湖南南山、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和北京八达岭则是人类足迹指数未达标。
中国野生构树自然类型及其利用现状
倪建伟, 闻志刚, 贺磊, 苏上, 王伟, 耿涌杭, 许新桥
2017, 30(5): 69-74.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41.y
[摘要](1941) [PDF](1388)
摘要: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是我国重要的多用途树种之一。构树为雌雄异株,受异花传粉和生长环境的影响,后代变异类型丰富。在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中,适生变异不断被遗传和分离,致使野生构树表型类别丰富。为了更充分地发掘构树资源,实现开发利用的最优化,通过对我国构树资源野外调查,文中对其干形、冠型、树皮、叶形等表型变异性状进行了对比和归纳,结合构树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方向,探讨了具有开发潜力的野生构树优良种质资源类型特点,以期为我国野生构树资源保护、种质评价、良种选育及资源开发等研究提供参考,对加快定向良种创制和实现林木产业增产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麻栎研究:种源试验、造林和森林经营
尤禄祥, 李垚, 尹增芳, 方炎明
2017, 30(5): 75-79.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46.y
[摘要](1824) [PDF](1299)
摘要:
可持续经营栎林对于优化我国人工林结构、改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与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介绍了我国栎树中代表树种——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的森林经营现状,综述了近10年来在遗传变异研究、种源试验与育苗、造林与森林经营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未来栎树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和策略。
德国国家公园管理质量评估标准
黄颖利, 隋婷, 宁哲
2017, 30(5): 80-83.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70.y
[摘要](2169) [PDF](1225)
摘要:
国家公园的管理缺乏有效性是阻碍保护目标实现的主要原因。德国国家公园管理质量评估标准是在分析国家公园面临的潜在威胁和管理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以保证高效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德国具有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人口密度较大、国家公园建立时间较短的特点,在这一方面与我国相似。因此,文中从评估标准建立的背景、目标和标准细则等方面对德国国家公园管理质量评估标准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管理提供借鉴。
芬兰国有林经营管理经验借鉴
李嘉, 张晖, 温作民
2017, 30(5): 84-87.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67.y
[摘要](1975) [PDF](1218)
摘要:
芬兰森林资源丰富且国有林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其国有林的管理定位明确,管理体系规范,管理目标多元化,专业化经营程度高,森林多功能经营完善。文中介绍芬兰森林资源现状、林业产业发展情况,回顾国有林及其管理机构的发展历程,总结芬兰林务局的现行管理体系,分析其国有林经营管理的突出特征,并提出对我国国有林经营管理的借鉴意义。
美国试验林网络体系建设和发展
于雷, 杨洪国, 梁巍
2017, 30(5): 88-9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34.y
[摘要](1993) [PDF](1024)
摘要:
长期定位观测网络是各国科研人员在研究与揭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规律时采用的重要方法,是阐明生态系统内在机制、动态平衡以及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不可替代的研究手段。世界各国都建立了生态资源与环境监测网络,是目前长期定位观测发展的主流方向。文中介绍了美国试验林网络体系(EFRs)的背景与起源、任务目标、网络构架、运行机制、研究内容、贡献与成就,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分析美国试验林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未来林业生态观测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问题探讨
我国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引入森林认证的思考
李秋娟, 陈绍志, 胡延杰, 王枫
2017, 30(5): 93-9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69.y
[摘要](1872) [PDF](1032)
摘要:
文中在讨论我国国有林场存在体制机制、森林经营方案、采伐限额和监督检查等方面问题的基础上,从森林认证现状与特点出发,分析将森林认证引入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职责与关系,提出基于森林认证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和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