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1卷  第1期

专题论述
森林认证能否与一国林业可持续管理政策协同发展?
陈娇娇, 缪东玲, 宋维明
2018, 31(1): 1-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8.0008.y
[摘要](2174) [PDF](1078)
摘要:
森林认证对一国林业政策的影响因不同经济体而异。文中首先从理论方面归纳出森林认证作为市场机制和林业政策作为政策机制相互矛盾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其次,结合实践,通过对比和评述不同类型经济体代表国家的森林认证及其对本国林业政策的影响发现:在发达经济体国家,森林认证与林业政策往往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发展中经济体国家,两者存在重叠,导致低效;在转型经济体国家,两者存在对抗。再次,考察并总结了影响森林认证和林业政策关系的主要因素,认为二者的关系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以及对森林认证的认知程度和公民的参与程度有关。最后,提出建议并指明未来研究方向。
森林土壤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
佘汉基, 薛立
2018, 31(1): 7-1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64.y
[摘要](2307) [PDF](1051)
摘要:
近年来,大气氮沉降日益增加,已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土壤酶活性反映了土壤肥力及土壤环境质量,因而可以用来评价氮沉降对森林土壤造成的影响。关于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酶活性的影响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尚缺少系统总结。文中从森林土壤酶种类和林分类型角度总结了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从氮沉降水平、氮种类形态、氮沉降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方面探讨了土壤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提出未来研究热点是氮沉降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壤酶影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酶的氮沉降临界值、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长期定位研究以及氮沉降与CO2浓度、温度、降雨、磷添加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以期为未来森林土壤管理提供参考。
采伐对森林土壤功能的影响
秦倩倩, 王海燕, 李翔
2018, 31(1): 13-17.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89.y
[摘要](1873) [PDF](1019)
摘要:
采伐作为森林经营主要的措施之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森林土壤功能演变。合理采伐能改善森林土壤功能,进而促进森林的恢复、更新和演替,维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文中在介绍土壤功能概念及分类的基础上,综述了森林土壤功能(水分和养分循环、碳存储、缓冲与过滤、植物生产和动植物栖息地功能)对采伐方式和强度的响应,并探讨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维护和增强土壤功能,更好地经营森林提供参考。
茶藨子属植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
张丽, 乔枫
2018, 31(1): 18-2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81.y
[摘要](1822) [PDF](1007)
摘要:
茶藨子属(Ribes Linn.)植物绝大部分处于野生生长状态,其资源数量和分布区正逐年减少,研究其生理特性和保护亟待加强。文中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茶藨子属植物的抗逆性表现及其调控机制进行综述,分析了低温、高温、干旱、盐碱、病害等逆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发现许多逆境能诱导其形态结构、代谢特点(水分状况、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代谢)发生明显变化,茶藨子属植物通过生长发育调节、代谢调节、渗透调节等几种方式增强抗逆性。在掌握茶藨子属植物生长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逆境生理,可为该物种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我国石漠化地区乡土构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郭文, 熊康宁, 刘凯旋, 张锦华, 杨苏茂
2018, 31(1): 23-28.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54.y
[摘要](1876) [PDF](1005)
摘要:
根据我国精准扶贫—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扶贫工程的需要,结合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草食畜牧业工程建设情况,发展构树产业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文中综述了构树功能性状与环境关系以及其生态修复的机理,概述了构树资源利用价值及相关生态产业,简要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发构树资源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指出构建"以树养畜、以畜治石"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科研机构+构树+合作社"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及构树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是实现构树技术转移和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乡土构树树种饲料化、林浆纸一体化等产业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进一步推动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
陆域自然保护区选址与规划设计研究进展
郭子良, 张曼胤, 崔丽娟, 杨思, 王贺年, 魏圆云
2018, 31(1): 29-34.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74.y
[摘要](2154) [PDF](1118)
摘要:
人口持续增加和人类社会发展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科研人员从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致危原因、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多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工作,事实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中从自然保护区选址和规划设计2个角度,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岛屿生物地理学和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整理和总结了自然保护区选址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自然保护区选址和规划设计中的前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区选址和建设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林火图像识别理论研究进展
袁雯雯, 姜树海
2018, 31(1): 35-39.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79.y
[摘要](2042) [PDF](1269)
摘要:
林火图像识别理论与方法是实现森林火灾视频自动监测的基础。文中从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3个方面详细地综述了国内外林火图像识别理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图像颜色处理、图像滤波、图像阈值分割、区域分割、边缘分割以及动静态特征提取理论在林火图像识别应用中的优缺点;针对目前林火图像识别理论研究现状,指出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林火图像识别理论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图像识别技术在林火图像识别中的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马尾松木材材性特点及加工利用研究
胡拉, 徐慧兰, 谭健晖, 杨章旗
2018, 31(1): 40-45.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80.y
[摘要](2092) [PDF](1235)
摘要:
马尾松是我国松属树种中地理分布最广的一种,也是南方的造林先锋树种和主要用材树种。文中从物理力学性能、纤维特性以及渗透性等方面论述了马尾松木材材性特点,介绍了马尾松木材干燥及脱脂处理技术、木材蓝变及其防治方法,总结了马尾松木材在实木利用、人造板生产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展望了马尾松木材加工利用的发展前景。
石膏刨花板研究综述
李萌禹, 岳孔, 刘健, 刘伟庆, 宋永明, 汤丽娟, 吕城龙
2018, 31(1): 46-51.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78.y
[摘要](1990) [PDF](1059)
摘要:
石膏板具有优异的抗火性能,在轻型木结构中主要用作楼板和墙板的抗火覆面板。通过在石膏基体中复合木材刨花等植物纤维制备石膏刨花板,可不改变板材原有的生产制备工艺而提高其力学性能。生产石膏刨花板的石膏原料主要来源于工业石膏,刨花主要为农业或工业副产品,兼顾变废为宝和材料成本可控等优势,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中综述了石膏刨花板中不同缓凝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植物纤维类型的增强效果、后处理方式和外加剂对板材性能改善的机理等板材制备工艺,以及石膏刨花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抗火性能等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土木工程用石膏刨花板存在的不足及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可为石膏刨花板的进一步系统研究以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生物质基SiC陶瓷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刘镇波, 杨柳, 苗媛媛, 张晨阳, 黄帝郡
2018, 31(1): 52-5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76.y
[摘要](2145) [PDF](1302)
摘要:
生物质基SiC陶瓷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新型材料,具有硬度高、抗氧化、耐腐蚀、力学性能优异等特点,因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中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生物质基SiC陶瓷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以木材、竹材、稻壳、纸张、废弃棉绒等生物质材料为碳模板,运用液态渗硅法、溶胶凝胶-碳热还原法、气相渗透法3种方法制备生物质基SiC陶瓷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对其作为电磁屏蔽材料、防弹材料、电容器、电极材料、催化剂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当前SiC陶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外泡桐木材市场分析与我国发展对策
常德龙, 李芳东, 胡伟华, 谢青, 黄文豪, 张云岭
2018, 31(1): 57-62.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82.y
[摘要](1789) [PDF](1193)
摘要:
中国速生泡桐木材品质下降明显,由于速生泡桐木材深加工利用关键技术还没有解决,对其产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高端桐木家具市场出现拒用速生泡桐木材的现象。文中介绍了国内外泡桐资源状况,评述了目前主栽泡桐品系的木材密度、应用价值、色度等指标,指出不同类型市场对泡桐树种、材质的要求。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泡桐木材市场,重点介绍了引领高端桐木家具的日本与中国、欧美等地区市场差异,在产品品质、制造工艺、桐木质量、密度、纹理、色泽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测算了不同区域所占市场份额,即国外占比85%、国内需求占比15%。建议加强我国速生泡桐加工利用研究,同时制定可持续发展对策,培育密度大、白度好、纹理美观的优质泡桐,以期解决低质桐木资源与高端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各国林业
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北方天然林木分布探究
罗启龙, 刘鹏
2018, 31(1): 63-68.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8.0009.y
[摘要](2049) [PDF](1176)
摘要:
孢粉、考古及历史文献等资料显示,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林木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春秋以后北方多数地区气温有所波动,树种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春秋至东汉时期,东北地区受气候变冷影响,乔木植被中针叶林比率有所增加,落叶阔叶林减少,同时森林分布范围缩小;黄淮海平原地区针、阔叶乔木随气候变化互有消长;黄土高原区未有森林生长,河谷及山地植被以阔叶树种占优的混交林为主。除气候因素外,人类活动也影响着天然植被的变化。受秦汉时期经济、政治、军事等活动的影响,除东北地区天然林木保存较好外,北方其余地区林木破坏较为严重。
中国森林破碎化及其化解研究综述及展望
龙贺兴, 时卫平, 刘金龙
2018, 31(1): 69-74.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8.0006.y
[摘要](2565) [PDF](1040)
摘要:
中国森林面积增长举世瞩目,但森林破碎化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化解森林破碎化问题尚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充分关注,研究储备难以支撑中国森林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管理政策实践。文中在综述中国森林破碎化驱动力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发展、森林景观恢复、森林治理3个视角综述化解森林破碎化的相关措施,并基于奥斯特罗姆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提出森林破碎化化解框架,指出中国森林破碎化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未来展望。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森林景观恢复、森林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如何解决森林破碎化问题上渐趋融合,认识到单纯从生态系统或者社会系统出发的解决方案收效有限,需要将森林破碎化问题置于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行考虑,探索化解森林破碎化的综合方法。森林破碎化化解框架为揭示森林破碎化的化解因素、作用机制和效果评估提供了分析工具,需要挖掘和整理中国在化解森林破碎化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识别影响森林破碎化的关键因素,理清它们与森林破碎化之间的作用机制,明晰它们的综合作用如何影响了中国森林破碎化和森林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方向。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及发展理念探析
窦亚权, 李娅
2018, 31(1): 75-80.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7.0072.y
[摘要](2377) [PDF](1430)
摘要:
国家公园作为一种兼顾保护和发展的新型保护地模式,其建设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在剖析国外相关概念及国家公园内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地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概述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进程及发展现状;基于国内外相关管理经验,提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应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并指出在五大理念指导下的具体实践路径,从而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对东北亚木质林产品出口增长模式分析——基于三元边际模型的测算
苏蕾, 袁辰, 曹玉昆
2018, 31(1): 81-85.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8.0010.y
[摘要](2089) [PDF](940)
摘要:
东北亚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木质林产品出口市场,但近年来中国对东北亚地区木质林产品出口增幅日益减小。文中选取2000-2015年中国对东北亚地区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利用三元边际模型分析中国对东北亚地区木质林产品的出口增长模式。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中国对东北亚地区木质林产品的出口增长驱动因素中,出口数量始终是最主要的。为刺激中国对东北亚地区木质林产品出口再增长,应加强国内森林认证体系的发展,坚持林产企业供给侧改革,实现"数量价格双驱动"的出口增长模式。
问题探讨
我国集体林区林业规模经营的现实分析与实现路径
彭鹏, 仇晓璐, 赵荣
2018, 31(1): 86-90.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8.0007.y
[摘要](2022) [PDF](1026)
摘要:
林业规模经营是我国实现林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既为发展林业规模经营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文中通过对规模经营相关理论的分析,对我国集体林区发展林业规模经营的现实必要性以及阻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并就其实现路径提出如下建议:创新林地流转机制、培育新型林业规模经营主体、逐步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握好林业规模经营的"度",以期为我国林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提供参考。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原木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
熊立春, 程宝栋
2018, 31(1): 91-96. doi: 10.13348/j.cnki.sjlyyj.2018.0011.y
[摘要](2186) [PDF](1193)
摘要:
利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与中国双边原木贸易数据,文中实证分析影响沿线国家对华原木出口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测算出其原木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结果表明:中国人造板和木家具出口量、沿线国家人均GDP、国土面积、与中国是否有共同边界、距离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等指标是影响对华原木出口的主要因素;2007年以后,沿线国家对华原木出口贸易效率逐年降低,年平均效率低于0.5,而原木出口贸易潜力则逐年提升。从保障我国原木贸易安全、降低原木进口成本以及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林业投资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