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谢婧, 文一惠, 朱媛媛, 等.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演进及发展建议[J]. 环境保护,2021,49(7):31 − 37. doi: 10.14026/j.cnki.0253-9705.2021.07.006
|
[2]
|
余雷鸣, 郝春旭, 董战峰. 中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绩效评估[J]. 生态经济,2022,38(1):140 − 146.
|
[3]
|
王金南, 王玉秋, 刘桂环, 等. 国内首个跨省界水环境生态补偿: 新安江模式[J]. 环境保护,2016,44(14):38 − 40.
|
[4]
|
王慧杰, 毕粉粉, 董战峰.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估[J]. 生态学报,2020,40(20):7493 − 7506.
|
[5]
|
彭玉婷. 新安江流域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综合效益评价[J]. 江淮论坛,2020(5):75 − 82. doi: 10.3969/j.issn.1001-862X.2020.05.012
|
[6]
|
陈方舟, 王瑞芳.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长效化研究[J]. 人民长江,2021,52(2):44 − 49.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21.02.007
|
[7]
|
胡东滨, 林媚, 陈晓红. 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的水环境效益评估[J]. 中国环境科学, 2022. DOI: 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20709.010.
|
[8]
|
景守武, 张捷. 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降低水污染强度了吗?[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0):152 − 159.
|
[9]
|
刘聪, 张宁. 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经济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4):1940 − 1948. doi: 10.3969/j.issn.1000-6923.2021.04.050
|
[10]
|
张晖, 吴霜, 张燕媛, 等. 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受偿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12):2848 − 2856.
|
[11]
|
徐帆. 新安江流域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增收效应及政策偏好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12]
|
高雅罕, 丘水林. 流域生态补偿综合效益评估: 汀江流域例证[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25 − 33.
|
[13]
|
赵兴华, 李泽利, 高锴, 等. 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J]. 环境保护,2021,49(15):27 − 30. doi: 10.14026/j.cnki.0253-9705.2021.15.012
|
[14]
|
曲超, 刘艳红, 董战峰. 基于DID模型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的污染: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实证研究[J]. 生态经济,2019,35(9):194 − 198.
|
[15]
|
曲超.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D].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
|
[16]
|
孙新章, 谢高地, 甄霖. 泾河流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与生态补偿趋向: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为例[J]. 资源科学,2007(2):194 − 200. doi: 10.3321/j.issn:1007-7588.2007.02.030
|
[17]
|
李彩红, 葛颜祥. 流域双向生态补偿综合效益评估研究: 以山东省小清河流域为例[J]. 山东社会科学,2019(12):85 − 90.
|
[18]
|
滕凡全. 大凌河流域生态补偿效果评价[J]. 水利技术监督,2020(4):143 − 146. doi: 10.3969/j.issn.1008-1305.2020.04.040
|
[19]
|
孟钰, 张宽, 高富豪, 等. 基于组合赋权模型的小洪河流域生态补偿效果评价[J]. 节水灌溉,2019(10):64 − 67. doi: 10.3969/j.issn.1007-4929.2019.10.014
|
[20]
|
吴健, 郭雅楠. 精准补偿: 生态补偿目标选择理论与实践回顾[J]. 财政科学,2017(6):78 − 85. doi: 10.3969/j.issn.2096-1391.2017.06.012
|
[21]
|
丁斐, 庄贵阳, 朱守先.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需求与发展方向[J].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3):59 − 69.
|
[22]
|
毛显强, 钟瑜, 张胜. 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40 − 43.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02.04.010
|
[23]
|
赵越, 刘桂环, 马国霞, 等. 生态补偿: 迈向生态文明的“绿金之道”[J]. 中国财政,2018(2):17 − 19. doi: 10.3969/j.issn.1007-578X.2018.02.005
|
[24]
|
董战峰, 王军锋. 环境政策评估制度框架应涵盖哪些内容?[J]. 环境经济,2015(21):8 − 9.
|
[25]
|
王兰梅, 张晏. 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新安江模式”: 经验、问题与优化[J]. 环境保护,2022,50(8):58 − 63. doi: 10.3969/j.issn.0253-9705.2022.8.hjbh202208014
|
[26]
|
张彩云, 苏丹妮, 卢玲, 等. 政绩考核与环境治理: 基于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的视角[J]. 财经研究,2018,44(5):4 − 22.
|
[27]
|
金刚, 沈坤荣. 以邻为壑还是以邻为伴?环境规制执行互动与城市生产率增长[J]. 管理世界,2018,34(12):43 − 55. doi: 10.3969/j.issn.1002-5502.2018.12.005
|
[28]
|
刘杨. 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机制与优化路径: 政策生态的视角[J]. 人文杂志,2020(10):109 − 117. doi: 10.3969/j.issn.0447-662X.2020.10.013
|